
蜉蝣
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“衣冠楚楚”最早是形容蜉蝣的。
《诗·曹风·蜉蝣》:“蜉蝣之羽,衣裳楚楚。” 形容它的羽毛特别漂亮轻薄。
毛传:“蜉蝣,渠略也,朝生夕死。”说明它活得时间太短了。
柯灵《香雪海·给人物以生命》:“否则只好朝生而暮死,与蜉蝣同寿。”
在古人的观察中,蜉蝣的生命极其短暂,加上其精灵般曼妙的身姿,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欲,所以留下了许多关于蜉蝣的诗词歌赋。
比较有意思的是,许多关于蜉蝣的描述中,中西方文化都表现出少有的一致,比如都喜欢用它来形容生命短暂。
相较于蜉蝣多样的若虫,以及千篇一律的短暂的成虫,我想更多人想知道的是,蜉蝣为什么会变成这样,它们成虫寿命如此短暂到底有何意义?
用3.5亿年走向极端
不知道你是否有思考过,生物的寿命很长又到底有什么意义?
大象很长寿,但它们的繁殖能力就很差
其实,长寿对生物来说有一些非常巨大的劣势,那就是个体需要面对的风险会随着生存时间的增加而增加,而且生存资源会被霸占,这无论对个体还是群体都不是很有利,但是它也有一些生物无法拒绝的优势,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寿命越长意味着繁殖机会越多。
简单地说,如果生命的意义是让基因延续的话——至少目前来看自然界确实如此,那么长寿和短命就没有绝对的好处和坏处,完全取决于生物自身和它生存的环境。
它们那种翅膀能耗更高,机动性却更差,而搞出个亚成虫阶段出来也是非常浪费时间和能量的奇葩阶段(蜉蝣这个阶段的解释现在存在争议,有些学者认为它是蛹的遗迹,有些人则认为它就是一个过渡阶段)。
低效的特征在自然选择中很容易被抛弃,所以其它昆虫都没有这两个特征。
但是蜉蝣却依然保留着,这是耐人寻味的,只能说它们在其它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对冲掉了这些劣势。
在这里,我能想到的就是它们的“朝生暮死”的成虫繁殖方式——蜉蝣成虫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几乎抛弃了一切,只留下一个目的——繁殖。